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
会上传递出来的信息表明,下一步经济工作总基调仍然是“稳中求进”,将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战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这个基调和方向,体现了经济工作思路与战略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可以预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创新创业,并推动创新创业向更高层次升级等等,依然是不变的政策指向。
这意味着,避免经济“脱实向虚”,积极发展实体经济,仍然是当前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必然之举。
十九大刚刚结束之际,重申经济发展基调和政策走向,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重复。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在经历了十八大以来以反腐败为核心的党政系统整顿之后,从十九大开始,中国的发展重心将重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基调。结合党中央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新表述,我们更应该强调和重视新时代发展模式与过去的不同。
一是过去的重点是速度和规模;今后经济建设的重点,则是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是过去重视经济总量和财富总量的增加;今后则要注重经济和财富的分配。财富分配、共同富裕,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经济目标和执政目标。
三是过去重视经济发展的结果,以结果论英雄,缺乏市场规则与监管,依靠不正当手段攫取财富的情况相当普遍;今后则要重视规则体系,使中国市场成为更有规矩、有正向激励与淘汰规则的市场。
确立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宏观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就摆在了面前。
应当承认,当下国内外局势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虽然10月份驱动中国经济的关键行业增长有所放缓,但整体上依然位于荣枯分界线以上,这表明中国经济运行仍然保持稳健,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中高端水平的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10月进口表现良好,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经济总体乐观。
事实上,最近,中国经济增长更加的乐观信号正逐渐明晰: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比2016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超过80%,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9%,比第二产业高12.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质变”。挑战并非没有。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挑战不在今年,可能在明后年。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向好的时间窗口,在未来2-3年内,度过深化改革阵痛期,找准政策方向和政策着力点,推动从金融市场、产业结构到市场开放的一系列改革,争取在全球经济周期性复苏的窗口期内,完成最为关键的改革和调整。
顺利完成这一工作的基础保障,是通过经济和金融领域的谨慎调控,显著降低债务危机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发出类似警告称,投资者们使用了越来越多的与股市波动性相关的新型金融产品,这将会催生出可能对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的未知风险。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信贷还是一个主渠道。在过去几年,国内金融业各类恣意的“金融创新”浪潮中,传统银行往往成为廉价资金的批发机构,从而显著提升了企业融资成本。而不断强化的金融监管工作,指向也正在此处,力求让银行资金回归“本原”,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总之,今后的中国经济,要想顺利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国家资源、政府行动之外,还有一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快改革开放。
这意味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建立良好的市场规则体系,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对市场主体的保护意识。
如此,中国经济距离高质量发展将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