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热门搜索:民主办会  规范运作  改革  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央企改制:硬骨头难啃 软肋更不好吃
【添加时间:2017-08-08 】   来源:企业观察报 分享:

  到今年年底还有5个月,在不到100个工作日内,国资委管理的101家中央企业中,有69家都要完成同一件事,这就是改变身份,全部改为公司制。

  改制,具体地说,就是过去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登记的中央企业,全部要按照公司法重新登记,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按理说,这不是新事,早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就已经明确提出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公司法》也已于1994年7月1日正式生效。

  现在看,101家中央企业中还有69家,也就是还有2/3的央企竟然还不是公司制的企业,不受公司法约束。

  尽管由于清产核资、债权债务、企业办社会等方面的掣肘,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肯定不容易。但是这一次,既然中央下了这么大决心,既有明确的时间表,又有具体实施方案,到2017年年底,肯定能完成任务,这个毋庸置疑。

  问题是改制之后呢?69家央企总部、3200家二级、三级企业再次成为翻牌公司吗?怎样才能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不是全力以赴完成一件上级布置的工作呢?

  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至今整整20多年过去了,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资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

  中央企业实现全部改制未必能顺利解决上述问题,但不改制距离问题的解决肯定更远。

  我们注意到,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7月25日的视频会议上,说了这么一句话,“公司制改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

  此说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改不行,二是不改就做不成后面的事,所以现在就得改。

  后面要做什么呢?有分析说是要整体上市。但恐怕这并非易事,况且脆弱的资本市场一时尚难有这么大的容量。改制既然是“深化国企改革的迫切需要”,目的还是要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做铺垫,其核心还是国务院颁布的实施方案中说的,“要以推进董事会建设为重点,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权利和责任对等”。

  这几条看似老生常谈,但真要落实下来,比如做实董事会,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相互制衡,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让企业经营班子能够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按市场规律管理企业,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虽然这都是现代企业制度题中应有之义,但至少做到这些,国企才有了与其他企业同台竞争的前提。

  就当下正在推进的深化国企改革的方向来看,改制后,推进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等一系列改革,自然也是必然路径。但从目前的观察看,包括央企在内的国企,普遍都没有解决一个更古老的问题,这就是俗称的“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也就是“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虽然这在民营企业看起来根本就不是问题,但在国企却是尾大不掉的老问题和大问题。原因还是20年前就明确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个字方针没有落实。尽管有的企业成了上市公司,甚至海外上市,但现代企业制度若流于形式,解决不了市场化用人问题,出现翻牌公司就在所难免。

  因此,建立公司制之后,更重要的是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核心就是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如果一个企业经营者不能在用人和收入激励制度上说了算,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其实这次改制的实施方案,国务院也已经明确要“完善市场化用工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真正形成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接下来,就看怎么落地了。

  如果说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央企改革的硬骨头,三项制度改革就是国企的软肋。啃下硬骨头虽然不易,但软肋更难吃,因为硬骨头还只是制度问题,而软肋则是人的问题。否则,也不会20多年后还尾大不掉。
 

京ICP备14027375号-1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