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中央储备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物资,在备战备荒、应急救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保障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考验着国家粮食储备管理者的智慧。
据了解,近年来政策性粮食(包括最低收购价粮和临储粮)库存持续高企,收储管理点多、面广、量大。目前政策性粮食分散储存在13000多个委托租赁库点,其中地方国有库点10500个,储存的粮食占62%;民营企业2600多个,储存的粮食占27%。在监管高库存与推进“去库存”过程中,防控风险压力加大。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中储粮总公司在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及岗位内控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把风险防控摆在关系企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除了加强制度监管,中储粮还于2014年初制定了《智能化粮库改造三年规划纲要(2014-2017)》,搭建集粮情远程监测、智能出入库监管、库存数量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新智能化粮库管理体系。截至2016年末,已完成344家直属库和292家分库的智能化改造。2017年将全面完成剩余200家分库的智能化改造,实现智能化粮库建设全覆盖,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严格粮食收储全流程管理,强化风险防控,保障储粮数量安全、质量良好。
内控系统中的大智慧
为守住管好大国粮仓,中储粮总公司明确提出“源头严防、过程严控、损失严追、责任严究”系统防控风险总要求,确立直属企业岗位内控体系建设新思路。
中储粮总公司利用岗位内控对关键点的梳理,深入推动风控与业务有机融合,从业务源头着手控制风险;贯彻过程从严,利用业务流程的规范化设计,把防控措施落实到各业务环节,形成协调配合、相互制约、齐抓共管的风险防控格局;贯彻责任严究,以岗位内控所明确的职责,实施责任倒查,通过责任追究推动责任落实。
中储粮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展表示,总公司今年推行岗位内控体系建设,是推进全面风险防控,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深入推进从严治企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岗位内控体系建设就是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岗”的要求,形成“一图(业务流程图)、两库(规章制度库、风险提示库)、三册(企业内控手册、部门内控手册、岗位内控手册)”的框架体系。自2016年8月开始,中储粮总公司在直属企业岗位内控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基础上,累计梳理了850个业务流程、2636个业务风险点、3097条控制措施、706部规章制度和266个直属企业“三定”岗位,编制了318部内控手册。在试点基础上编制了全系统指引模板,覆盖购销管理、仓储管理、库外监管、资金和补贴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178个业务类型,穿透了各类业务板块和职能部门。截至今年7月末,中储粮总公司27家分(子)公司的33家岗位内控建设标杆企业全部完成“一图、两库、三册”岗位内控体系建设,并开展了试运行。
三河直属库是中储粮系统第一批岗位内控标杆创建单位。据三河直属库内控建设工作小组主任于立光介绍,三河直属库建设岗位内控标杆库过程中,坚决不走过场,着力在“细、勤、实、新”上下功夫、抓落实,切实做到了内部控制岗位化、规范化、痕迹化。针对每个岗位都设立了单独的岗位手册,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并在总公司梳理的风险点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增加,将风险防控具体责任定位到每个岗位,让每一名员工清楚自己在经营管理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做的贡献,把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到各业务环节,强化业务过程的痕迹管理和问责机制,实现业务信息系统和岗位内控体系双线并行,真正让岗位内控为企业管理保驾护航。
实现储粮监管“无死角”
岗位内控、风险防控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与创新。中储粮总公司信息部工程师苟有来向企业观察报记者介绍,通过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中储粮全面提升了粮食保管水平和监管能力。
智能化粮库在线管理系统是中储粮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四化的管理目标,分别是仓储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以及决策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有五个系统,其中所有直属库和分库都必须建设的是智能出入库系统、粮情监测系统和数量监测系统,从粮食收购起就严格把控粮食数量及质量。直属企业另可根据辖区储粮生态特点,选择性安装智能气调、智能通风等系统,做好粮食储存工作,保证粮食储存质量。
总公司及分(子)公司可通过智能化粮库在线管理系统实现24小时实时监管。运用物联网、“一卡通”、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直属企业库区作业和库内粮情进行全方位监控;利用内环流控温、智能通风、氮气储粮等技术,确保储粮质量。
苟有来向记者现场演示并介绍了智能化粮库在线管理系统。在总公司调度中心,他随机调取直属库现场视频监控资料,了解当日相关直属库入库、称重、检验、出库、资金结算等情况;调取仓内监控摄像,通过视频变焦放大20多倍后,仓内粮食颗粒分明,保管情况尽收眼底;通过获取仓内粮情数据实现预警管理,并利用多种绿色储粮新技术,防止粮食发生霉变、杂质和生虫等情况。
除了实现储备粮智能化管控,中储粮还实现了政策性粮食收购管理“一卡通”:一是全面建立和打通“六个系统”,即收储库点收购系统、直属库收购系统、分公司管理系统、总公司业务管理系统、银行网银支付系统、税务发票验证系统。二是打造“三个平台”,即数据交互平台、支付平台、监督预警平台。三是覆盖“八个环节”,即入门登记、扦样检验、毛重检斤、皮重检斤、定价结算、统一支付、收购发票税务验证、数据上报。通过应用政策性粮食收购“一卡通”,可实现全环节智能化管控、收购资金统一支付和非现金结算、钱粮挂钩、全过程可追溯。粮食从入库登记到支付粮款等环节业务全部在一个信息平台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传统售粮流程不透明,暗箱操作等隐患。
据了解,中储粮大力实施科技发展5年规划,突出保鲜、营养、安全的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形成了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气调储粮为主的技术路线,分品种、分生态区域的粮油储藏技术体系基本建立。全面推广智能氮气储粮、内环流控温储粮、智能通风、低温控温等储粮新技术。三河直属库副主任辛立勇表示,现在直属库通过冬天低温蓄冷,春天隔热密闭,夏天空调控温,秋天通风均温技术,使粮仓最高温度不超过25°,平均温度不超过15°,夏天最热时粮芯温度亦可维持在零度左右。三河直属库主任于立光表示,现在通过技术控温使粮食损耗率大幅下降,并且用控温储粮代替了熏蒸储粮,保证了粮食的绿色安全,水稻储存两年加工食用时仍跟新米一样。据了解,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综合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节约经济成本、改善储粮品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有效发挥“无形良田”作用。
如今,绿色科技储粮、智能化粮库管理正在中储粮系统全面铺开。据悉,中储粮北京分公司辖区内收购的政策性粮食,都是通过“一卡通”系统进入各个库点,已收购的粮食将在多种绿色储粮科技的精心呵护下储存保管,待出库时再次通过“一卡通”系统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