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至老挝的琅勃拉邦省,行程2600多公里。在这里,中国电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架起了中老友谊的“南欧江之桥”。
“感谢中国电建带来的幸福生活,让我们告别了多年的湿热泥巴房、茅草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木吊脚楼”。11月6日下午,琅勃拉邦省惠娄村村长宋维道(音译)难掩搬入新家的喜悦,满脸微笑地如是表示。
初中毕业、36岁的宋维道一直生活在老挝大山里,过着耕田种地、养牛的简朴生活,对他而言只要有房子、妻子、孩子,解决温饱就够了。在整个惠娄村250余户、1700多村民中,大多数人与宋维道有着同样命运与想法。
长年以来,惠娄村大多以木作桩、茅草作顶的吊脚楼竹编房、砖木房房为主,在老挝雨季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锅碗瓢盘接水便成为家常便饭,村民在屋淋雨的同时,还要忍受室内潮湿、鼠蚁的虫害肆虐。
这一切,皆因中国电建在老挝南欧江流域梯级电站建设项目而改变。
南欧江发源于中国云南江城与老挝北部丰沙里接壤地,是湄公河左岸老挝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纵贯老挝北部475公里,由于水能指标优良,成为老挝政府极力推进开发的水能资源基地之一。
依靠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开发南欧江流域梯级电站建设,打造成“东南亚蓄电池”,一直是老挝的国家战略。
根据整个南欧江流域水系地质条件特点,中国电建依托丰富的水电勘测设计经验,通过充分的技术与经济综合分析论证,提出“一库七级”规划开发方案——在475公里的南欧江建设七级(个)电站,分为两期建设。
因电站建设蓄水后,将淹没当地老村庄,为更好的安置村民,中国电建经过勘测选址对比,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既安全可靠,又不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建设移民村。
惠娄新村正是二期工程、一级电站搬迁的4个村庄之一。该电站的四个移民新村总投资1000万美元、共350户的木房、砖房吊脚楼,房屋面积分别为85平米?65平米?50平米3种户型。
走出宋维道的家门,便是一条4米宽的柏油路贯穿整个新村,直通新建村公所、学校、幼儿园等基础配套设施。
“移民新村的建设,事关着老挝当地民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中国电建南欧江发电公司负责移民工作的杨小林告诉记者,面对这个万众瞩目的项目,考虑到周边环境和生计恢复便利,便于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不仅如此,在移民新村房屋的建设上,也更加尊重当地人的传统生活习俗,在新房建设上给村民留出了可自由设计、改造的空间,还配套了寺亩等。
“2016年8月,我到南欧江一级电站时,项目主体刚开工,还看不到什么面貌,时隔1年多变化很大,似乎一座现代化的电站就在眼前,看到这样的品质和面貌我很高兴,彰显了Power China,让其他项目都可以到这里看看。”11月5日上午,老挝总理通伦•西苏里在视察该移民新村时,给予肯定及赞扬。
通伦•西苏里再次表示,中国公司在这里投资建设水电项目,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供应,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洪灾,改善了基础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