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上寮群山,滔滔南欧江水。青山绿水间,200米的红毯沿着老挝南欧江大坝婉延而下,用汉字与老挝语书写的“中国电建 老挝南欧江二期工程截流庆典仪式”的红底白字与白底红字拉杆旗竖立两边,五彩旗穿插其中,迎风飘扬。
老挝副总理宋赛•西潘敦与能源矿产部部长坎玛尼•英提拉等一行20余人,从红毯的另一端阔步走来。
时间定格在当地时间11月8日上午11时25分,等待迎接的中国驻琅勃拉邦省总领事黎宝光、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春国,与宋赛•西潘敦的手紧紧相握。
11时30分,老挝南欧江梯级电站二期工程截流仪式正式开始。100米外的南欧江水面上,载重20吨的数辆石料自卸车、推土机等截流合龙机械设备轰鸣作业,对15米宽的龙口进行截流合龙。
“当,当,当??”宋赛•西潘敦敲响了象征祈福的铜锣,宣告老挝南欧江二期工程成功截流。
12时28分,台下200余位中老两国中小企业家、工人,共同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顷刻间,鞭炮齐鸣,彩球飞扬。
远远望去,横跨南欧江面384米的坝轴被一分为二,其中140米为一级电站左岸溢流坝段,另外244米是围堰填筑,共22.44万立方米的土石料填筑将成为电站厂房建设用地。
作为南欧江流域水电项目的投资方与建设者,中国电建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在南欧江梯级电站的建设史上,开启了新篇章。
击败美俄 拿下南欧江
南欧江,发源于中国云南与老挝北部丰沙里接壤地区,是湄公河左岸老挝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25634平方公里,河道全长475公里,天然落差430米。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以锯木、碾米为主的轻工业、农业是老挝主要经济支柱,亦被称为东南亚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在电力供应不足、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经济发展较慢的现实情况下,利用当地水能指标优良的自然资源,把老挝打造成“中南半岛蓄电池”的国家战略规划跃然纸上。开发南欧江流域梯级电站,则成为这一战略的核心工程。在满足本国需求的同时,出口周边邻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有美国、俄罗斯、挪威以及中国的多家咨询公司闻讯而来。针对南欧江水能开发,各公司先后提出诸多规划方案。方案大多基于形成高坝、大库进行规划,因对老挝国情、民情和国民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欠缺考虑,均无果而终,未获当地政府批准。
2007年,转机出现。中国电建前身中国水电集团站在促进两国间技术经济合作、共谋发展的高度,争取到了论证南欧江水电资源开发方案的优先权。
同年6月,中国电建昆明勘测设计院(以下简称“昆明院”)开展南欧江水电规划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工作。8月,昆明院完成了《老挝南欧江水电规划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结合老挝地形、地质条件,《报告》从合理利用水能资源、尽可能降低水库淹没损失及环境影响等,提出“一库七级”规划开发方案。
此举意味着,全程475公里的南欧江要建七级(个)电站。
2009年,中国电建获得了整条南欧江水能资源的开发权。根据与老挝政府达成的协议,全部电站发出的电量将售给老挝国家电力公司。
2011年4月,中国水电集团与老挝政府签订《南欧江流域梯级水电开发项目特许经营框架协议》,该协议具有法定约束力,从法律层面确定中国电建获得南欧江整条流域开发权。
同年8月,中国电建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签署南欧江流域发电有限公司股东协议,明确了项目公司的股权结构,总投资28亿美元左右。根据规划,整个南欧江有7个电站,具体施工建设分两期,一期工程为二、五、六级3个电站,二期工程为一、三、四、七级4个电站。
作为中资企业首个海外全流域整体投资开发的BOT项目,“一库七级”的设计方案成为南欧江梯级电站最大的亮点。
中国电建海投公司董事长盛玉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以常规做法,在南欧江上建设两级电站,就需要修建一座超过100米的大坝。“一库七站”方案,则可减少将近一半的淹没区域,以最少的移民搬迁、最少的耕地和林地淹没损失,统一调配七级水能资源进行发电,南欧江的发电能力也将不受水电丰枯季节的影响。
2012年10月,南欧江一期二、五、六级电站主体正式开工;2015年11月29日南欧江流域梯级一期电站首台机组发电。2016年5月整个一期工程9台机组,全部顺利投产发电,比预期规划的2017年1月提前8个月完工。
“南欧江流域水电开发项目是老挝政府迄今为止,授权外国公司在其境内开发整条河流水能资源的唯一一例,也可能是最后一例。”杜春国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随着老挝社会进步、国家经济及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外国公司在老挝获得单个水电站的开发权已经很难,获得整条江河的开发权几乎成为绝版。
电建速度 续写传奇
来不及拂去征尘,在一期工程即将全部实现发电之际,2015年8月31日,在中老两国国家主席见证下,中国电建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签署南欧江流域梯级水电站项目(二期)相关协议。
2016年4月,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中国电建吹响了进军二期电站建设的号角,开工建设南欧江流域一级、三级、四级、七级电站。
南欧江所处的上寮山区属构造剥蚀、侵蚀堆积和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极其复杂,一级电站左岸边坡及七级电站导流洞施工过程中,便出现不同程度的地质缺陷塌方。不时出现如鲠在喉的塌方,一度滞后了工程进度,甚至影响到了大江截流目标的实现。
475公里长的南欧江上,在三座水电站投产发电的前提下,同时建设四座水电站,战线长、跨度大、辐射广,且“一站一样,站站不同”,施工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凭着“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中国电建精神,一支由技术骨干和国内专家组成的攻坚团队应势而生,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中国电建用时一年半,凭借加强锚桩支护、调整衬砌断面、加大机械作业等措施,及时完成了地质缺陷部位的处理,确保了塌方部位的稳定,为大江截流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大江截流意味着可以进行电站厂房建设与机电设备安装,意义重大。老挝的雨季长达半年,且坝址位置偏远闭塞,这让工程的“后勤补给线”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这条“生命线”,项目公司实行分片包干的“段长制”,每段道路明确责任人,列出具体路况标准和考核办法,确保各条运输线一马平川、畅通无阻。
这些只是南欧江二期工程建设困难的冰山一角。经济欠发达的上寮山区,南欧江的水文资料极度匮乏,没有成熟经验可循,为及时收集第一手资料,项目在增加水文观测点的同时,实施全面监控,使二期在建的四个电站,顺利度过了今年以来两次特大洪水侵袭。
10月,二期项目进入了大江截流倒计时。二期工程管理部主任张高飞介绍说:“截流看似只需几个小时,但它的前期组织验收过程非常严谨复杂,背后付出的努力也是异常的艰辛。”
全力以赴确保截流万无一失。从截流程序启动、成立截流工作领导小组到截流方案、围堰方案审查;从截流前阶段验收到截流验收专项咨询及验收会议,前后历时近两个月,共11个大项,30多个小项。并通过老挝DEM(能矿部能源管理司)、DEB(能矿部商业管理司)部门检查验收。
此次截流的南欧江面龙口,毗邻老挝第二大城市琅勃拉邦,处于梯级开发的龙头地位,各方关注度极高,建设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电建在老挝的品牌效应。
“从2016年4月8日开工,9月30日砂石拌和系统提前一个月建成投产;2017年1月8日,一期首仓混凝土提前53天浇筑;5月22日提前9天完成5.31渡汛目标;10月25日通过截流验收。中国电建水电三局南欧江一级站项目常务副经理唐亚军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个截流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均超出预期提前完工。
在大江截流成功的时刻,所有艰辛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杜春国表示,困难层出不穷,办法也无处不在,就是在与困难的博弈中,推动着工程一步步向前。
据悉,接下来的一个月,三、四、七级电站也将陆续合龙。南欧江上即将上演同一流域、四个不同电站、同一时间段实现大江截流的壮举。
四位一体 全产业链编队出海
那么,在险滩恶浪的大江流域内,中国电建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提前工期超速前进?
“海外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失败,核心在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从项目的考察、融资、建设、运营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管控,才能赋予它健康的生命力。”杜春国告诉记者,南欧江梯级电站,不仅是中资企业首个海外全流域整体投资开发的BOT项目,也是电建海投公司首次推行全产业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项目。
在南欧江二期,参建单位多达十几家,水电三局、水电十局、水电十五局,二滩国际、贵阳院、北京院、西北院等,他们大多是在三峡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建设中“淬过火”的国内建筑行业的“王牌军”,同时也是中国电建集团旗下的优秀子公司。
通过招投标,这些子公司共同参与了南欧江建设和运营,有效发挥了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四位一体”的平台引领作用,打造了一条从投资、融资、建设管理到资产运营的整条产业链,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有效掌控。
陈宇是南欧江发电公司工程管理部的高级业务主管,他是截流验收工作的主要协调人,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组织各参建单位召开“部长电视电话联席会议”,确保截流验收不出任何差错,一次通过验收。
南欧江发电公司总经理黄彦德,是有着30多年施工经验的老水电。他说,南欧江二期项目的扎实推进,关键在于整合资源,聚合能力,推进“四位一体”的有效落地,聚合与放大了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在带动集团企业编队出海“走出去”的同时,引领了中国电建电力建设业务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升级。”中国电建南欧江二期工程党工委副书记丁新举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在中国电建的共同旗帜下,协同作战,合力进退,已成为南欧江二期工程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例如,2016年12月7日,参建的十几家单位组建的南欧江联合党工委正式成立,这是继巴基斯坦卡西姆项目后,中国电建在境外成立的第二个联合党工委。
在党工委统领下,项目所有人员统一组织活动、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品牌形象、统一载体标准,进而在强化党性锻炼、推动生产经营、中外文化融合、凝聚智慧力量中不断实现价值创造,推进项目参建方共赢发展。
从“两学一做”、“大干100天”劳动竞赛、党员先锋队到“青年突击队”等系列党建活动,形成了积极向上、凝聚员工勇挑重担的精英团队。
“党建也是生产力,成了南欧江项目工地广大党员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激发出干事创业、无私奉献的澎湃能量。”丁新举如是说。
他乡当故乡 架起中老友谊桥
从北京至老挝的琅勃拉邦省,行程2600多公里。因为南欧江流域梯级电站建设项目,中国电建在这里架起了一座中老友谊的“南欧江之桥”。
南欧江梯级电站建设涉及475公里,共涉及老挝北部2省10县,2300余户村民,人口12600多人,需规划23个移民新村。电站建设蓄水后,将淹没这些村庄。如何更好地安置村民,成为中国电建当务之急。
“感谢中国电建带来的幸福生活,让我们告别了多年的湿热泥巴房、茅草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木吊脚楼”。11月6日下午,琅勃拉邦省惠娄村村长宋维道(音译)难掩搬入新家的喜悦,满脸微笑地向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
初中毕业、36岁的宋维道一直生活在老挝大山里,过着耕田种地、养牛的简朴生活。对他而言只要有房子、妻子、孩子,解决温饱就够了。在整个惠娄村250余户、1700多名村民中,大多数人与宋维道有着同样的命运与想法。
长年以来,惠娄村大多以木作桩、茅草作顶的吊脚楼竹编房、砖木房为主,在老挝雨季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锅碗瓢盆接水成为家常便饭,村民在屋淋雨的同时,还要忍受室内潮湿、鼠蚁的虫害肆虐。
这一切,皆因中国电建在老挝南欧江流域梯级电站建设而改变。
惠娄新村正是二期工程需搬迁的15个村庄之一。新移民村以木房、砖房吊脚楼为主,房屋面积分别为85平米、65平米、50平米3种户型。
走出宋维道的家门,便是一条4米宽的柏油路贯穿整个新村,直通新建村公所、学校、幼儿园等基础配套设施。
建了村,还修了路。仅南欧江二期自开工以来,先后为当地共新建、改扩建公路约150余公里,修建大中桥梁20余座,有效改善了当地12余个自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不仅如此,在移民新村房屋的建设上,也更加尊重当地人的传统生活习俗,在新房建设上给村民留出了可自由设计、改造的空间,还配套了寺庙等。
“移民新村的建设,事关老挝当地民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中国电建南欧江发电公司负责移民工作的杨小林告诉记者,面对这个万众瞩目的项目,考虑到周边环境和生计恢复便利,便于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搬出来,更要富起来。路的畅通,新设备、新技术随之引进,让过去“刀耕火种、收成靠天”的落后农业,转入到“科技农业、设施农业”中。
此外,很多村民还加入了南欧江二期建设大军, 500多人次参与了项目公司的技术业务培训,项目劳工的当地属化率已达70%以上。一大批优秀的老挝籍员工,辛勤工作在南欧江发电公司商务管理、政府协调、移民外联、翻译、司机等岗位。
统计数据显示,自 2012年10月开工建设以来,中国电建为当地新建、改扩建公路500余公里,修建大中桥梁20余座,累计为当地提供8000余个就业岗位,并多次开展金秋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有效促进了属地融合和互惠发展,增进了中老两国人民的友谊。
“老挝作为中国电建海投公司的核心市场,目前在建和投产项目总投资超过30多亿美元。”杜春国向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为助力老挝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生态环保、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南欧江的流域性联动效应、带动产生的综合效益日渐显著。
作为分管工程建设的国家领导人,老挝副总理宋赛•西潘敦曾深情地说:“中国电建的规划水平、施工能力、人文关怀,让人赞叹不已。”
山水相连,毗邻而居;同饮一江水,共唱友谊歌。源远流长的中老两国传统友谊,历久弥坚,生机勃发,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正展现出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链接:老挝南欧江梯级电站项目简介
老挝美丽的南欧江,发源于中国云南江城与老挝北部丰沙里接壤地区,是湄公河左岸在老挝境内的最大一条支流,纵贯整个老挝北部达475公里。
如今,中国电建“全产业链一体化”投资建设的老挝南欧江梯级电站,正在将南欧江蕴含的丰富水能,转化为推动老挝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南欧江梯级水电站项目是中国电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首个以全流域整体规划和BOT投资开发的项目,受到中老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项目按“一库七级”分两期进行开发,总装机容量达127.2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50亿千瓦时,总投资约27.33亿美元。
目前,一期开发的二、五、六级电站(总装机54万千瓦)已于2016年5月全部投产发电。截至目前,累计发电突破20亿度;二期一、三、四、七级电站正在建设中,2017年底实现大江截流,将于2020年内全部投产发电。
南欧江梯级水电站建成后,特许经营期为电站进入商业运营后29年,电量全部售给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并有效促进老挝北部地区电网建设升级和输送互联,满足老挝本土电力市场消纳,助力老挝电力出口创汇和电力区域一体化进程。
南欧江梯级项目将为老挝经济社会发展,及中老铁路建设运营提供稳定优质的电源,是流域性项目开发建设、梯级联调运营的一个亮点,也将成为中老电力能源合作的新典范。同时,电站建设有助于逐渐改善整个南欧江流域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生态环保、地方扶贫开发、相关产业及公益事业发展,刺激劳动就业,有效带动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南欧江项目始终坚持做“全球绿色清洁能源的优质开发者、项目属地经济社会的责任分担者,中外多元文化融合的积极推动者”、以最少的移民搬迁,最少的耕地、林地淹没损失,最小的环境影响,高标准实施移民安置和生计发展,取得最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遵循可持续发展,赢得了老挝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赞誉。
据统计,全流域移民工程共影响2省10县,总移民2300余户,安置人口12600多人,共规划23个移民新村;多次组织走进移民村开展金秋助学、赞助地方传统节日、公益捐赠、资助老挝留学生等社会责任活动;吸引老挝籍人员参与项目建设,提升劳动技能,共提供8000余个就业岗位;为当地新建、改扩建公路500余公里,修建大中桥梁20余座,为每个移民村配套建设了码头、学校、市场、医院及寺庙,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当地教育、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极大地促进属地融合和互惠发展,永葆中老传统友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