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热门搜索:民主办会  规范运作  改革  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
宋志平:论创新50条
【添加时间:2022-10-27 】   来源:总裁读书会 分享:


导语:本文选编自《企业迷思:北大管理公开课》一书,本书作者宋志平,现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主席。作为杰出的央企领导人,宋志平曾同时出任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董事长,并带领两家企业双双跻身世界500强行列。为了让读者更加系统、全面、深度地学习和理解宋志平经营管理思想,总裁读书会从本书的战略、管理、创新、文化四个维度,对《企业迷思》一书核心内容进行精编及连载。今天分享创新篇,欢迎阅读关注!


image.png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主席  宋志平


万众创新和企业创新:让创新成为社会基因

万众创新应与企业创新相融合

1.创新的本质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实现新组合的主体是企业,而领导企业进行新组合的是企业家,企业家进行创新的杠杆是资本,这就说清楚了创新和企业、企业家以及资本之间的关系。

2.一个企业创不创新与企业规模无关,与创新文化有关,与企业领导人的创新意识有关。大企业应克服的是惯性思维和阻碍创新的内部机制,提高创新意识,加强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这才是最重要的。

3.企业创新和万众创新并不排斥,两者相辅相成,关键看在哪个领域。开展“双创”,不是否定大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枢纽地位,而是要建设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的意义是创造效益

4.从企业自身来说,创新的重心不是基础科学研究,而是技术创新。基础科学研究主要在大学和科学研究院进行。企业的创新范围极其明确,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做什么东西,都是和生产经营、市场变化密切结合,最后要落实到经济效益上。

5.企业必须能做赚钱的创新,把创新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不能量产、没有规模效益的创新坚决不做。创新没有效益,也就没有能力投入再创新,烧钱烧到最后,企业做垮了,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

6.企业还是要发挥技术创新的专长,盯着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才是创新的立足点。

有效的创新才是好创新

7.开展有效的创新应从六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有目的地创新。企业不是兴趣小组,在创新上不能做冲动派,不能做盲从者,而是要有方向、有风险意识,有的放矢、谋定而动。

第二,有组织地创新。创新不能靠单打独斗,任何创新都在一个系统组织中进行,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开放共享的创新格局。

第三,在熟悉的领域创新。创新需要对一个行业有着深刻了解,盲目跨界十有八九会出问题,企业在熟悉的领域创新更容易成功。

第四,创新要善于把握机遇。机遇需要用心发现,敏锐的创新意识来自长期实践观察,专业眼光、市场嗅觉与行动能力都需要长期的修炼。

第五,选择合适的方法。创新有很多方法,自主创新、模仿式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持续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和发展阶段,活学活用。

第六,开展有效的管理。有效的创新有赖于有效的管理,创新做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管理。

让创新成为一种风尚

8.在中国转型的今天,我们应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新成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文化风尚。

迎接企业家社会

9.创新创业的时代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社会加速形成的时代。企业家社会将推动经济持续繁荣,市场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被激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社会也将更加高效、公平、和谐。

10.如果说过去创新创业是靠“胆商、情商、智商”的依次排列而实现,今天的排列则应是“智商、情商和胆商”,即科学态度要放在首位,之后是艰辛的实践过程,而情商和胆商体现在对创新的热忱和坚定的毅力上。

11.对年轻的创新创业者,我有几点建议:一是清晰思路,二是学习精神,三是合作精神,四是量力而行,五是耐得住寂寞,六是提高自身修养。


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变与不变的平衡

创新的基础是持续性创新

12.做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顾客的问题,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创新,这是企业创新的根本理念。也就是说,只有持续性创新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才能赚到钱。

13.开展颠覆性创新不能否定持续性创新,创新需要一定的定力,还是要先把手上的事做好,持续性创新是创新的基础。

既造“矛”又造“盾”

14.颠覆性创新和持续性创新好比“矛”和“盾”的关系。对大企业来说,在做好持续性创新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颠覆性创新,既造“矛”又造“盾”,以增加抗风险能力。

15.很多大的领先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对持续性创新比较坚持而对颠覆性创新不够敏感。企业必须主动出击,扩展视野,发现问题,研究新方法、新模式、新市场,不断地否定之否定。否则,只靠经验主义发展,注定会被颠覆,走向失败。

16.做企业要始终未雨绸缪,既要在红海中改变竞争思路,让红海变蓝海,又要时刻保持颠覆性创新的警惕性,不断寻找新的蓝海。

跨越创新的两难

17.克里斯坦森提出跨越两难的方案,即通过持续性创新,加强与核心顾客的联系,保证企业近期健康运行,同时动员足够多的资源开展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的部分要独立出来,做个新部门,和原有业务分开。

18.搞颠覆性创新最好的方法是启用新的团队,用全新的人马去做全新的事。在持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融合的过程中,用不同的平台做不同的业务是基本原则,各产业之间可以协同发展,但团队必须是分开的。

勾画产业升级三条曲线

19.产业升级的“三条曲线”,即传统业务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新业态。三条曲线之间应是首尾衔接、梯次接续的关系,其本质是用旧业务做持续性创新,同时顺应时代潮流,搞颠覆性创新,提前培育新业务。

转型不是转行

20.转型并不意味着转行,而是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进行产业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在做持续性创新的同时,进行颠覆性创新。

21.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要向“四化”发展,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

高端化,就是不断向产业链高端跃升,提升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智能化,就是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促进关键装备、工艺流程的智能化,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绿色化,就是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能力。

服务化,就是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比重,实现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重构。


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不能关起门来搞研发

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

22.自主创新是指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的活动,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根本途径。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扭转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23.自主创新是科技强国、科技强企的必由之路。企业未来系于创新,创新的未来系于关键核心技术。唯有把立足点放在自主创新上,自立自强,埋头苦干,迎头赶上,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吹响创新集结号

24.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封闭创新,而是要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创新是协同、融合、平衡的故事。我们要把自力更生和协同合作结合起来,把自强不息和兼容并包结合起来,不仅吹响冲锋号,更要吹响集结号。

25.协同创新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企业间的合作,一般是大企业作为创新平台,中小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外包服务。第二种是产学研协同,现在大部分是以产研和产学的方式进行,加大推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第三种是政府组织的联合创新,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举国之力的“大会战”。

制造强国是模仿不来的

26.模仿式创新,是企业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选择的一种创新模式,这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模仿式创新也是重要的学习手段,是产业转型升级、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必由之路。今天的企业创新,大部分都在模仿式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范畴里,正是大量的模仿式创新迅速普及了技术。

27.模仿创新走到一定阶段后,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能模仿的东西不是太多了、知识产权问题、简单模仿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等;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将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模仿式创新向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发展。

集成创新是一条捷径

28.集成创新不是模仿、抄袭或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广泛吸纳海内外资源为我所用,把各种简单的技术要素和技术思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取得“1+12”的效果,这才是集成创新的真正价值所在。

29.技术创新一定要把门打开,把思路打开,把自力更生与拿来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千万不要小看集成创新这件事,如果能“把做面包的技术用在蒸馒头上”,就是大本事。

用重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

30.集成创新要讲究方法,在技术来源上,既要注重自我研发,也要注重技术重组。技术重组能提高创新速度,但重组的“快”必须建立在“稳”的基础上,获得的技术要真正转化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如果对方的核心技术不符合需要或不能生产落地,这种重组宁愿不做。


“互联网+”和“+互联网”:新思维加出新动能

融入万物互联新世界

31.互联网+,指以互联网这种先进的生产力去革新生产关系,实现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从而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农业等。+互联网,是把互联网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推动转型升级,本质还是实业。前者强调思维方式,后者强调工具属性。

32.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核心都是用跨界与融合的方式重塑创新体系,加出的是产业链、企业链、价值链,推动的是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促进的是社会财富的乘数增长。

互联网催生企业变革

33.互联网对制造业来说,不只是提供一个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企业的思考方式和运营模式,催生了制造业的产业变革。

34.互联网改变了企业,具体来说是三件事:一是个性化,实现了“私人定制”;二是智能化,提升生产活动的精准性、敏捷性,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三是制造业服务化,从只做制造向服务的产业链延伸、向市场延伸。

制造业要主动+互联网

35.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互联网下半场,制造业要当好主角,网络体系、平台体系、安全体系的建设都任重道远,但工业互联网是个方向,必须坚定地走下去,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

实体经济是互联网的根

36.无论互联网技术怎么演进,工业互联网怎么发展,都离不开实体经济这个根,这个大逻辑不能错。实体经济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要形成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格局。

37.实体经济要主动拥抱互联网,互联网虽好但不能“神化”,互联网只是一个手段,它本身不制造东西,它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根。

38.经济就像一架飞机,机身是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和技术创新是两个翅膀,互联网应是高高竖起的尾翼,这些都应完美结合起来。

用互联网思维把生意做活

39.互联网的思维其实是“+”思维,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想问题不拘泥于某一个点,而是从开放、跨界、融合的视角出发,把这个点放在系统中去考虑,找到连接关系,进而放大原有价值或衍生出新的价值。用这种方式重新思考生产流程、服务模式和业态形态,可能生意就做活了。

40.提倡“+”思维不是乱加一气,而是从核心业务出发,进行一些相关扩展,目的是让核心业务跟上时代变化。作为制造业,要在“+互联网”的同时,借助互联网思维,从专业出发进行适当延伸。


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既依赖技术,又依赖创意

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

41.培育核心技术要过四关:一是秉持扎实的创新态度,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对标发达国家的科技前沿,奋起直追,攻坚克难,抢占制高点。二是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创新投入。三是健全激励机制,保证科研人员的收入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四是重视开放性创新,要“走出去”“请进来”,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和强大合力。

把产学研拧成一股绳

42.产学研,核心是“产”,“学”要保,“研”要好,最后都要作用于“产”。学校要发挥基础科学研究能力,研究院所主要解决应用科学的问题,工厂要解决好制造技术的问题,三者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资源与优势的互补。

43.向麻省理工学如何创新。麻省理工学校的创新体系值得借鉴,一是教学、研发与市场紧密结合;二是着眼于开放交叉和前沿科技;三是创新创业与产业界互相融合。从而实现了创意、创新、创业的融合,教育、研发、企业的融合,创客、实验室和资本的融合。

把研发当成产业

44.现代社会,研发本身就是产业,科研企业不是比谁建的工厂多,而是比谁的技术更先进、谁更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最终目的是让研发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5.技术是商品,是商品就得流通,就得遵循价值交换规律。对科技企业来说,科研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技术研发出来之后可以卖给其他企业,赚了钱再开发更新的技术,这才是正确的逻辑。

46.技术不能藏着掖着,要尽快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靠技术和服务的流动增值也能做出大产业。

商业模式创新是赚钱的秘密武器

47.创新不等于高科技,也不一定都靠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也可以创新,指的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所以企业在创新时,既要着眼于技术,也要着眼于商业模式,两者结合让企业更强大。

48.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创造、传递以及获得价值的基本原理,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发现并创造新的价值,这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商业模式是企业赚钱的“秘密武器”,因为商业模式创新比高科技安全系数高、难度也小。

从制造业到制造服务业

49.制造服务业,是把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在一起,共同经营的新业态。即围绕制造业,怎么能够接近终端客户,如何由过去单一的在制造业争取附加值,到为终端客户提供更多服务来争取更多附加值。

50.中国建材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类企业的管理,从产品走出去,转变为人才走出去、管理走出去;从硬件走出去,转变为软件与硬件同时走出去,把集团建成制造服务型、外包型、管理型的产业集团。


京ICP备14027375号-1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主办